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家说心理︱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

林崇德 新曲线心理 2019-06-30


本文摘自:《心理学与我们》(第二版,即将出版),罗伯特·费尔德曼,黄希庭 著,黄希庭等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中组部联系高级专家。林崇德教授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在过去的30余年中,林崇德教授围绕儿童青少年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



思维是完整的结构。这个结构中包含六种因素: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监控和思维的非认知因素(见图)。这个结构是如何研究成的呢?从1965年到1978年,我在中学当老师和干部,当我去听物理课时,物理老师常讲物理结构;当我去听化学课时,总要和化学教师讨论有关化学物质的结构,我当时想:“物有结构,难道心就没有结构?”从自然科学的结构观,引起我对思维(智力)结构的浓厚兴趣。而思维(智力)结构的成分是什么呢?




思维的目的

早在1961年3月我读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彭飞教授给我们上完《普通心理学》第三章“人类心理的特征”后的一次讨论课上,我坚持 “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人类心理的目的性,它来自人类的意识性,出自于思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问题提出。”当时大家都说我论证很精辟,有创见。他们这一“表扬”,加强了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加上马恩著作里的关于人类在行为之前一定在头脑里头有种预期的构想的一段话,更坚定我对目的性的信念。


思维的过程

记得在大学学习思维心理学时,我非常重视前苏联的思维心理学,特别是鲁宾斯坦学说。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认为思维是一种分析综合的过程,当时我认为这样观点有点简单,但对我的启发是不容忽视的。后来通过研究,我把思维过程这一活动的框架确定为:确定目标→接受信息→加工编码→抽象概括→操作运用→获得成功。


思维的材料

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思维也要有材料。如果说思维的材料就是思维的内容信息,那么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材料,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另一类是理性的材料,主要是概念,即运用语言对事物各种形态、各种组合、各种特征的概括。


思维的品质

我对思维品质的探讨,是我建构思维结构的契机。在思维发展中,有一个好与坏、水平高与低的问题,这叫“品质”更好些。我不仅把思维品质看成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而且把它看成是思维结果的评定依据。1965~1978年我从事基础教育时十分重视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种思维品质,并将它们看成是智力和能力“质”的发展的主要指标。


思维的监控

思维的监控,缘起我对“反思”和“反省”的兴趣。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要贯彻“要斗私批修”指示。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反思白天的言行。反思思维的监控实质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在思维里的表现,故叫作思维的自我监控


思维的非认知因素

我原先的思维结构观中没有“思维的非认知因素”,1982年秋季我的恩师朱智贤教授组织研究生讨论思维结构时,较多的意见是加上非认知或非智力因素,于是我接受了这个成分,并作为自己研究中的又一个重点。


1979年11月,在中国心理学会文革后的第一次学术大会上,我应邀作了“儿童青少年运算能力发展研究”大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对思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在后两年开放问卷的基础上,1982年又通过对专家和中小学教师的封闭访谈研究,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按照数据的高低,提出了思维(智力)结构模型(本文开头之图);与此同时,我又指导研究生对各成分体系深入进行探讨。这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被同行称作三棱思维(智力)结构模型。2003年我和我的弟子李庆安在国际《理论心理学》(Theory & psychology)第6期上发表了我的思维(智力)结构观。2006年底至2010年,英国著名学术出版集团 SAGE Publication 的网站发布数据表明,我们发表的那篇文章一直跻身该杂志自创刊17年以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名榜,最好的排名是第五位。在此排名榜上,这是唯一由中国心理学家撰写的论文。





作者:[美] 费尔德曼

        (中)黄希庭 

译者:曲晓辉 等 

时间: 2008年出版
定价: 58.00元



*** END ***



• 图文编辑 | 文 心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